近日,记者从县委乡村振兴办获悉,为进一步推动我县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在全省、全市走前列、当表率,打造乡村振兴的永春样板,我县积极探索县、乡、村“三级联创”模式,引导县直机关党组织、乡镇党委和试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,通过组织联建、发展联抓、实事联办等方式,有效整合各方面优势和资源,有效发挥各支队伍作用。
组织联建 共创红色堡垒
“我县采取领导挂钩联系、机关包片联村、党员分组联户等措施,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。”县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县采取“1+1+1”模式,即县直机关支部、所在乡镇党委与乡村振兴试点村党组织制定共建计划,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,开展共建活动,实现资源共享、共同提升。每个乡村振兴特色乡镇、试点村及示范线至少有1名县领导挂钩联系指导,指导“三级联创”工作开展,督促特色乡镇、试点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。
为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细处,我县要求县直机关支部每季度至少到结对村调研指导一次,了解掌握结对村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情况,开展会商会,组织本单位和镇村干部交流座谈,集思广益,共商试点村发展思路。
此外,为进一步拉近党群关系、干群关系,我县落实机关党员到村(社区)报到联系服务群众制度,鼓励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到结对村报到,分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,积极参与理论宣传、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。
发展联抓 共创振兴样板
“入股香业公司,村里有了新的固定收入。”近日,达埔镇强民香业与该镇6个村财收入薄弱村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,每年将促进村财增收,这让这些村的党支部书记很是开心。
根据协议,该镇达中、延寿、洑溪、建国、溪源、前峰等6个村财薄弱村,低者出20万元,高者100万元,共筹资365万元,为该公司提供流动资金,合作香品生产及销售,不参与具体生产与经营,6个村将获得固定年收益率6%的股权分红,总金额为21.9万元。
“我们一直探索‘强村带弱村,抱团共振兴’的发展新模式,之所以选择强民香业作为薄弱村村财增收的立足点,是基于达埔镇镇情的考虑和长远发展的需要。”达埔镇党委书记郭景良说。
这是我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案例。“我县将通过振兴规划联做、项目联推、产业联育等措施,在深入了解试点村基本村情、资源禀赋、人文底蕴等情况的基础上,确定发展思路,通盘考虑、全面谋划,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村发展规划,并认真组织实施,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。” 县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县着眼于做大做强产业经济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整合试点村资源资产资金,开展“强村带弱村、抱团共振兴”示范活动,谋划生成一批能带动村民致富的抱团发展项目,千方百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,指导试点村重点培育乡村旅游、果蔬种植、制茶制香等特色产业,提高产业规模效益,拓宽村民增收渠道。
此外,我县还充分发挥机关干部人头熟、眼界宽、资源多等优势,积极帮助试点村向上对接政策、争取项目。同时,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试点村进行现场指导,协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加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度。
实事联办 共创和谐村居
近日,在坑仔口镇老区村福地村,“阳光1+1(社会组织+老区村)牵手框架协议”签约仪式上,坑仔口镇志愿者协会与福地村达成共识,签订协议,以“一对一”方式开展结对帮扶。
据悉,截至目前,我县有4对社会组织与老区村达成结对共建意向,已有2对完成签约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加强对全县325家社会组织的工作指导,发动有意愿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牵手工作,自愿结对25个拟帮扶老区村。”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而这只是我县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一个缩影。“我县通过困难群众联帮、便民服务联网、矛盾纠纷联调等措施,为群众办好实事,全力营造和谐幸福的村居。”县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县发动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联系、走访、慰问结对村困难群众,通过“一帮一”“多帮一”的形式,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
为更好地服务生活困难党员群众、空巢老人等,我县创新“村民点单、支部下单、党员接单”的“三单制”服务模式。“我县各村(居)党组织采取入户走访、张贴公告、设立意见箱等多种途径,向生活困难党员群众、空巢老人等征集‘微心愿’,编制服务项目和菜单,让党员自主认领,提供帮助服务。同时,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鼓励群众将‘微心愿’通过微信群发布,方便党员认领。” 县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说。
我县还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,对征地拆迁、环境保护、林地林权、土地确权等矛盾纠纷,特别是遗留问题、重点问题,发动挂村蹲点干部、驻村第一书记、镇村干部等参与调处,确保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。
□ 记者 林培枝 通讯员 颜一红